略過產品資訊
1 / 1

臉譜(城邦)

馴果記:從眾神的花園、人間的天堂、大眾的果物到現代超市蔬果區,果園改造土地、誘發哲思、觸動感官的千萬年故事

馴果記:從眾神的花園、人間的天堂、大眾的果物到現代超市蔬果區,果園改造土地、誘發哲思、觸動感官的千萬年故事

定價 HK$185
定價 售價 HK$185
銷售額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出版社: 臉譜(城邦)
作者: 貝恩德.布倫納 Bernd Brunner
譯者: null
規格: 17x22.9
裝訂: 平裝
頁數: 304
出版日: 20220602
ISBN 13 : 9786263151147
內容簡介: 「人在遷徙的時候,不僅會帶著他的鳥、四足動物、昆蟲、蔬菜和他的劍,
也會帶著他的果園。」――梭羅

珍貴繪畫、照片、插圖交織,引人入勝的故事、層次豐富的敘事,
第一部深入果園文化核心的動人之作

―――
★收錄逾100幅精采圖片,追溯果園的歷史,了解果樹與人類的共演化!
★椰棗、梨、蘋果、柑橘、櫻桃如何躍上人類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果園何以成為祭祀和休憩之所、化身藝術家和作家的靈感來源?
★人類如何依照自己的欲望塑造和扭曲大自然?果園如何為人類帶來食物,也改變了地景?

在人類歷史上,果園滋養著我們的身體與心靈:果園是禮拜與休息的場所,能為藝術家和作家帶來靈感,也是人們聚集之處。在這本精采的著作中,得獎作家貝恩德・布倫納將動人的圖畫與優雅的文字緊密結合,說明果園的故事正是數千年來,我們如何形塑出理想大自然的故事。
最早的果園可能是有棗椰樹分布的綠洲,沙漠遊牧民族在此歇腳。若把鏡頭拉到亞馬遜河流域,會看見在殖民時代來臨之前,原住民維護著馬賽克花園好幾個世紀。而無論東方或西方,現代水果栽種皆已發展數千年。隨著人口擴張,果樹從專屬於富人和修道院的茂密林園,擴張到田野和路邊,為飢餓者帶來食物之時,也改變了地景。

播下本書的種子――
在歷史上,栽培果樹的努力嘗試將各地區與各大陸聯繫在一起,至今依然如此。因此,果樹栽培涉及到不同時期、景觀與國家的相互影響。
本書盡覽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不同果園類型,以及它們的組織原則。畢竟,果園所採取的形式反映出它所處時代的條件。此外,書中努力描繪出人們在樹林中的生活與工作,以及樹林所啟發的思想。
種植各種植物(與樹木)的地方通常被分成兩類:滿足審美目的的裝飾空間和強調收穫的生產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觀賞性花園是藝術作品,而那些在樹葉遮蔽下生長出光亮果實的花園則是勞動的產物。
在本書中,我們將探索的花園與果園,模糊了這些理當涇渭分明的界線。畢竟,塑造這些空間的方法很多:光影交織、在漫步者面前展開的小徑、可以坐下來的地方,也許還有一個供躲避驟雨的小屋,一個鞦韆。
但是,無論設計得多好,花了多少心思照顧,或是產量有多高,果園在本質上都是一個非永久的空間,儘管它可能已經在人類居住區附近存在幾十年以上。一旦風氣改變,人們從其他地方取得食物,或是主人搬走,沒有人想負責照料,其他植物就會開始接管這個空間。最後,果園的所有跡象都會消失。然而,即使失落的果園不再出現在任何地圖上,它們確實存在。它們有一段歷史。
也許,我們可以把果園看作是一個舞台,在這裡,果樹和它們的照護者(無論他們是誰)之間上演著一齣非常具體的戲劇。以這種方式來看,果園邀請我們欣賞水果在動物、人和其他植物的陪伴下生長與成熟的複雜景象。
本書追溯果園的歷史,嘗試更了解果樹與人類的共同演化。無論是人類或果園,都因為這個共同參與進程而改變。顯然,享用美味水果改善了人類的飲食,進而改善了生活。因此,人類影響了樹木的結構與它們生產令人滿意的果實的能力,讓它們更有吸引力。而除了樹木與果實本身,人類也與果園生長的土地聯繫在一起,他們不但在那裡種植、灌溉與收穫,也在那裡交談、生活與享受。
長久以來,果實的生物生長一直伴隨著漫長的歷史發展,可以與狗、牛或雞的馴化相比較。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根據這些線索提出一個有趣的理論:不僅人類的栽培改變了植物,植物也對人類造成影響,而且這個過程似乎是有意識的。
這些成果是無數人共同努力創造的藝術品,他們在歷史深處被遺忘的果園裡辛勤勞作,始終與大自然的力量通力合作。從這個角度來看,果實是樹木提供的一種慷慨奉獻(這是對所有動物而言,這些動物都參與選擇了特別有用或令人愉快的品種,增加了它們的價值),當然人類也會得到這份贈禮。

【章節概要】

? 序幕 這本書的種子
種植樹木的理由可分為兩大類:美化和收穫。果園隨著主人的狀況而改變,甚至被其他植物取代,最後只留下歷史痕跡;果園是一個舞台,上演果樹與主人的戲曲,然後在動物、他人、其他植物的環繞中成熟。

? 果園出現以前
比起打獵,採集果實對早期的人類來說是較安全的,因此某段時期開始,人類開始收集種子,以便把果樹種植在居住地附近,進而逐漸形成「果園」的雛形。考古發現無法判定人類史上第一座果園位於何處、種植哪一種果樹;只能依照自然資源來決定是人為還是野生,例如死海北部的一片橄欖園因為少有自然雨水灌溉,所以可以推斷是早期人為的果園之一。

? 棕櫚葉的沙沙聲
椰棗棕櫚樹對埃及、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的居民尤其重要,連尼羅河谷最早的木乃伊也被發現用棕櫚葉編織的草蓆包裹。棕櫚樹某些部分可製作酒、醋、蜜糖、麵粉,以及各種纖維與草蓆。綠洲的居民會利用棕櫚葉蓋小屋,可以輕易編織且通風良好。椰棗果實需要靠風來授粉,人類為了確保果實的產量,選擇用人工「刷粉」方式授粉。一棵樹可生產140公斤的椰棗,號稱是「沙漠裡的麵包」,果園裡辛勞的園丁通常可獲取1/3的果實當作酬勞。

? 眾神的花園
地中海的果園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室貴族的,二是生產用的;前者通常含括在一座花園內,目的是炫富、休息,以及神性崇拜的象徵;後者一般位在村鎮之外。從古人的浮雕和繪畫中可以窺見過去貴族花園的規模。在埃及,有能力建蓋水渠灌溉花園的人不只為了展現財力,也與死後的生命有關;描繪花園的神祇守護自然循環的藝術品,證明祂們是確保花園果實累累的一方。墓園的人工水池旁會種植果樹,用果實確保亡者有足夠的水分和食物,而高大的棕櫚樹則會帶來涼爽的風。

? 離樹不遠之處
研究學者對蘋果歷史的了解,比任何其他果實更多。野蘋果又小又苦,卻是許多小動物的食物,而蘋果樹更是貓頭鷹等動物的棲息地點。早期的野生甜蘋果是今日我們所有栽培蘋果的種源,它可能來自中國數百萬年前的天山。蘋果如何從中國傳至亞洲各地和西方呢?最早推論可能是由遊牧民族攜帶和散播,接著由行走絲路的商人傳出去。蘋果比任何其他水果都耐放,經得起長途跋涉。

? 研讀經典
古希臘人對嫁接技術非常熟悉,他們從臨近的安那托利亞取得果樹和栽培的技術。古希臘人把果園建設在小溪或河流旁,以確保水源的灌溉,而且當時以無花果和葡萄居多。當時,樹木被視為人類幸福的財富,根據雅典的古法,偷樹和破壞樹的人會判以死刑。隨著花園和果園生產大量的果實,人們也開始發展儲藏的技術,葡萄釀成酒、乾燥堅果、蘋果放進窗戶面北又通風的儲藏室、橄欖碾成油等等。隨著羅馬帝國遠征,古羅馬人把葡萄、蘋果、桑椹和水梨帶到了英國。

? 人間天堂
6至15世紀,在天主教的教規下,尤其是本篤會,於中歐及不列顛群島上建設聖徒花園。對這些自給自足的宗教社群來說,一座花園可是水果、蔬菜、草本(食用和藥用)的主要來源。當時大多數的教徒都吃素,經常以水果入菜或熬煮果實食用。中世紀的修道院內,僧侶或修女安靜地在果園裡辛勤耕耘,但隨著修道院的規模成長,果園裡的收穫不再是自用,而是成為可賣給外人的商品。當時的果園還有另一項令人訝異的功能:墓園,然而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一棵樹的生命循環也是人類生命與再生的比喻。各式各樣把天堂帶到人間的嘗試,在歷史上只是驚鴻一瞥,而且只被少數宗教信徒所遵從:果園的精準設計就是體現耶穌神性的信仰。

? 獻給太陽王的梨
17、18世紀的法國是果園的黃金時期,並帶領全世界的果園發展;法國與英國的園藝交流頻繁,繼而傳播至北美洲。蘋果與梨是勁敵,雖然梨子不好照顧又不耐長途運輸,卻受到太陽王與國王菜園的偏愛;儘管如此,蘋果還是有人鍾愛。法國園藝大師另一卓越的技能,就是懂得如何安排不同品種的果樹,以便維持連續的收穫。傳說17世紀中葉,法國已經可以全年收成梨子。動物如山羊、豬都是果園的敵人,前者愛吃葉子和攀爬、破壞果實,後者會撞樹幹以取得果實。因此,果園大多有圍牆或用有刺的植物圍繞。

? 往北遷移
13世紀,果園開始出現在英國,栽種果樹成為一種生意;有紀錄顯示,英國西南部地區的工人部分的薪水是以水果酒的形式支付。英國濕冷的氣候使果樹成熟需要的熱度成為一個難題,其中一個辦法是築起高牆––石頭、石灰、土,有的甚至加蓋瓦片,約2、3公尺高,但不遮住陽光。而在歐洲較冷的國家,如荷蘭、比利時、法國北部也使用類似的方法。蘇格蘭––一個氣候更加「狂野、不可捉摸」的地帶,如何克服自然環境,成功栽培果樹,其中包括「牆式種植」(把樹枝固定在牆上、靠著牆生長)。

? 群眾的果園
過去的果園只屬於國王、皇后、富人及宗教團體。羅馬統治時期栽種的栗子樹、核桃樹,日後因無人看管而變成野生並繁殖,最後成為遼闊森林的一部分。而人們除了到森林採集果實外,也摘取這些樹葉當作運送精緻水果(如櫻桃)的鋪底之用,避免碰撞和損傷。德國開始鼓勵人們栽種果樹,相信水果的收穫可以防止飢荒;16世紀的法律之一,是規定每一對夫妻必須栽種和照顧6棵果樹,否則不能結婚。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即位後,大力鼓吹全國各地應盡力栽種果樹。1752年,腓特烈大帝下令,每一位農夫每年必須種下10顆果樹苗,並且把多餘的水果「烤乾」,販售給城鎮居民。難怪果園附近烘焙坊林立。直到進入19世紀,才開始有標準化的苗圃出現。

? 摘櫻桃
櫻桃象徵永恆、樂園般的春天,以及情慾和誘惑;不同顏色的品種,各有其特色的香氣、甜度、滋味。西元前70年,羅馬將軍盧庫魯斯遠征黑海地區之後,將櫻桃樹帶回羅馬栽種在自己的花園裡;櫻桃是盛宴裡的閃耀之星,也可以乾燥或蜜漬,果汁是水果酒的基底。腓特烈大帝對櫻桃的熱愛近乎貪婪:種植在面南的牆邊,利用玻璃板強化陽光的熱度,栽種328棵,另設有80公尺長的溫室栽培櫻桃樹苗。一份1758年記載皇室藥房的資料上,甚至有國王偏愛的櫻桃,如櫻桃薰衣草水、黑櫻桃白蘭地、酸櫻桃糖漿等。

? 縮攏的橘
長久以來,義大利以栽種柑橘果園聞名,其中最為人知的是檸檬。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00年從波斯帶回,100年後希臘人把檸檬帶往巴勒斯坦,不久之後,義大利也開始栽種。16世紀中,葡萄牙人自中國將甜橘引入歐洲,在此之前,歐洲只有苦橘。浙江溫州的官人韓彥直撰寫的《橘錄》(1178),可說是史上首批研究水果的書籍之一。描述柑橘類水果在中國栽種的發展,包括明朝晚期胡正言的《十竹齋書畫譜》,書中所載的佛手柑版畫。在義大利、德國等地,擁有柑橘果樹的花園是一種威望的象徵。此外,就像杜甫得到靈感寫下「秋日野亭千橘香」,哲學家尼采也為義大利的檸檬樹著迷,更爲它取名為「思樹」,因為他只要站在樹下就會文思泉湧。檸檬樹是畫家、作家、哲學家的繆思。

? 美式蘋果派
19世紀中,水果栽種的熱潮一度冷卻下來,原因之一是美國的戒酒運動日漸加溫,農夫於是棄置蘋果樹。除了水果酒的需求下降,另一原因是德國移民人口增多,啤酒的釀製逐漸佔上風。20世紀初,美國農業部門列載17000種蘋果,逆轉蘋果的形象,重生為健康零食及純果汁的來源。愛默生更是致力於把蘋果推崇為「國果」。另一個改變美國風景的是橘子,1873年起在南加州種植來自巴西的臍橙樹苗。火車的進步也帶動水果販售的便利與快速,在此,人們開始看到「集中單一果園經營方式」的出現。

? 自由的果園
一般人對熱帶森林的期待為它是一塊淨土,未經人為破壞或整頓。中美洲的野生果樹、亞馬遜雨林是今日食用棕櫚樹的搖籃;儘管如此,原住民藉由焚燒竹林,促進巴西豆、棕櫚樹、雪松的成長,甚至將香蕉樹變成居家的果樹。一切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原始。17世紀的巴西曾是園藝實驗的基地,在荷屬巴西殖民地新荷蘭的首都毛里茨城,督長約翰・毛里茨著手建設一座龐大的熱帶花園,希望為地球的自然歷史提供一個縮影。錫蘭(斯里蘭卡)有一種傳統的園藝稱為「gewattas」,綜合栽植水果、蔬菜、香草,而且住家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外在看起來就像一座巨大的共作花園。古時,人們為了抵禦野生動物,習慣比鄰而居,互相照料園地。

? 果樹園藝學的紳士
19世紀初,果樹園藝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與專業。從泰奧弗拉斯托斯到李察・哈里斯(16世紀在英國創立商業苗圃的第一人),介紹各國園藝界值得認識的人物;例如用著作介紹治療果樹疾病的Thomas Skip Dyot Bucknall、20世紀最偉大的果農埃格納神父(專門培育蘋果)、隱居作家梭羅。

? 感官的果園
跟花朵一樣,水果的形色也會觸動我們的想像,而畫家最擅長用畫筆與色調捕捉其中的美麗與微妙,甚至流動的情感。如英國畫家Margaret Winifred Tarrant 仙境般的果園、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的橄欖園、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櫻桃園》、英國作家吳爾芙筆下靜謐的果園、瑞典著名畫家卡爾拉森所繪的豐收。介紹與果樹相關的風俗或迷信,比如德語語系地區的歐洲國家:聖誕夜晚餐後把剩餘的菜渣和果殼「餵」給果樹;種蘋果樹的人家在1月6日需要滿口塞滿餡餅,親吻果樹,然後說:「樹呀!樹呀!我給你一個吻,現在起像我的嘴巴一樣長滿吧。」

? 回歸水果的野性
今日,超級市場裡販賣的水果其實離草原、森林都很遠,它們來自集中種植的地點,一個更像工廠的生長環境。交通的便利、國際的商業往來,使熱帶水果也能運往寒冷國家,既沒有地理限制也失去了季節性。而且為了效率,農夫把果樹剪裁、矮化,完全失去了野性。英國國家水果收集數據庫致力保存品種的多樣性,而在德國也有私人的果園努力培植「失落的水果」。果園與羊群(或動物)共生的管理方式,再次復甦兩者在歷史上的關係––動物幫助果樹播種。果園也開始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奧地利海拔1500公尺的高原,或是挪威的峽灣,或是在城市的街道上。

? 尾聲 新的開始
作者回想童年與果樹一起生活的經驗,以及描述目前居家的花園情形,藉此感慨種植果樹是這一代與下一代的連結,更是對環境的投資。

目錄:
作者簡介: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