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路-遠足文化

誌村鑑4:馬祖南竿山隴

誌村鑑4:馬祖南竿山隴

定價 HK$102
定價 售價 HK$102
銷售額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出版社: ?路-遠足文化
作者: 謝仕淵、洪?雅、帥佩妤、羅士傑、劉宏文、陸璟賦、黃開洋、曹雅評、鄭書懷、陳靜宜、陳世偉、陳高志、王雨靖、陳妤蓁、曹嘉玲、曾敏、吳宜珊、周怡楨、邱筠、黃晶、王璽、林之晴
譯者: 0
規格: 10.5*14.5*1.9cm
裝訂: 平裝
頁數: 336
出版日: 10/30/2025
ISBN 13 : 9786269939732
內容簡介: 誰會在縣政府前面開闢蔬菜公園啦!

馬祖南竿的村落,尤其是政經重地,經常有兩個名字
在1955年之前,人們叫它「山隴」(Sang-loēyng)
後來則被官方改稱為「介壽村」

小漁村也因連江縣政府移入、戰地政務實施、蓋起機場
活成了與其他臨海村落,截然不同的命運

從馬祖北竿橋仔村、台南北門三寮灣.蘆竹溝再到嘉義東區民族里,睽違一年,以台灣村庄里為單位的《誌村鑑》再度飛向北疆外島,探詢人、島與海洋可能構成的另一種關係與身世。

舊稱為「山隴」的介壽村,是馬祖人口中的「南竿西門町」,雖然仍然承襲著馬祖一村一澳口(港)的特性,但此地的海洋性格卻呈現於另個面向——既是海的反面,也是海的補述。

山隴擁有廣大腹地及充足水源,使得漁會、製冰廠、市場、縣政府、台電⋯⋯等重要的公家機關與民生消費單位於村內駐地,即便漁獲不在此上岸,卻是漁業銷售等相關產業鏈與支持系統的所在之地。而軍管時代為求生存,不得不離海的人們也為回應軍人需求經營起各式生意。

馬祖是一個仍舊變化中的動詞
延續《誌村鑑》書系旅人友善的單元架構,從山隴的地方背景介紹出發,再以「BECOMING 未完成的島疆」、「SEA.海洋帶來了什麼?」兩單元切入這個村落何以在軍管背景下與眾不同,卻仍保有海洋性格的脈絡與線索。

「ISLAND LIFE.島的隱日常」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則深挖旅人也難察覺的隱藏視角,在馬祖話與華語錯落的日常對話與歷史洪流中,採樣幾乎從未被提及的族群故事、身體記憶。

在地人才懂的黑話:開在彼此對街的大7-11和小7-11
與過去《誌村鑑》所關注的其他漁村不同,山隴在實施軍管的背景下,有過一段不得不離海、尋求其他謀生方式的日子。這也使得山隴最熱鬧的市街上,開了數家服務軍兵及觀光客的特產店,甚至還有兩家「小╱大」7-11就開在彼此對街。

在「SURVIVING.離海的日子」與「PEOPLE.此曾仍在的人們」單元裡,透過人物故事,在一片已經消逝或即將消逝的地方場景之中,記述山隴人為應變軍管時代,開起理髮廳、藝品店、特產行的歷程。而至當代面向觀光客,又轉化為什麼樣的自我定位思考與生活型態?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目錄:
作者簡介: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