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
臺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
出版社: 釀出版-秀威資訊
作者: 黃粱
譯者: 0
規格: 14.8x21x2.03
裝訂: 平裝
頁數: 398
出版日: 01/10/2024
ISBN 13 : 9789864458868
內容簡介: 《臺灣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是黃粱經營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時間跨度從1873年延續到2022年。
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導論、一章至七章,內涵簡介如下:
導論〈百年新詩的歷史裁決與典範確立〉。本文陳述「新詩」的定義與歷史區間,說明本書的史觀史識、歷史脈絡與文化座標,鋪陳百年新詩發展過程的歷史背景,解釋歷史敘事框架與詩學闡釋模式,簡介各章內容,總結本書的文學意圖與精神傾向。
第一章〈臺灣早期新詩(1873-1949)〉。本章分作五部分:一、臺灣南島民族與古謠部落頌,簡介排灣族古謠部落頌。二、「臺灣意識」肇始與「臺灣新詩」創生,澄明「臺灣意識」之醞釀與「臺灣新詩」的發源。三、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新詩,介紹「白話字詩」,敘述「日治時期」的新詩文化與歷史沿革,評介20位詩人,包括賴和、張耀堂、王白淵、追風、張我軍、楊華、楊雲萍、郭水潭、楊熾昌、林精鏐等。四、戰後初期(1945-1949)的臺灣新詩,引介3位「銀鈴會」同人:詹冰、林亨泰、錦連。五、臺灣早期新詩的理念與精神,總結臺灣早期新詩的反抗精神。
第二章〈從抑鬱到奮起:「跨越語言的一代」〉。本章首先敘述戰後「臺灣新詩」面臨的歷史性挑戰,接著評介8位「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吳瀛濤、詹冰、陳千武、林亨泰、羅浪、錦連、陳秀喜、杜潘芳格;針對具體文本進行詩學闡釋,陳述他們跨語言詩寫的艱辛過程,並對語言風格與文化特質進行整體性歸納。
第三章〈《笠》的誕生與「笠詩社新世代」〉。本章分作三部分:一、《笠》的誕生與定位。二、「笠詩社新世代」詩人群評介,介紹10位,從葉笛(1931-)到利玉芳(1952-)。三、「笠」詩群的貢獻與考驗。本章一方面肯定「笠詩社」對臺灣新詩發展的貢獻,另一方面對《笠詩刊》的編選內容、「笠詩社」菁英老化後繼乏人、「笠詩群」表層現實主義的書寫傾向提出分析與建言。
第四章〈「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分四部分:一、臺灣多元族群與「大陸來臺詩人」。二、「大陸來臺詩人」文本評介,介紹12位,從覃子豪(1912-)到鄭愁予(1933-)。三、「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四、臺灣新詩文化的主體性。第四部分尤其重要,涉及兩個命題:建構臺灣主體性的兩難抉擇、「臺灣意識」與「臺灣主權」。本章也對「大陸來臺詩人」與「跨越語言的一代」進行修辭模式比較。
第五章〈「戒嚴世代」詩人群雄並起〉。介紹「戒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對16位「戒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文本評介,每位作者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詩文本(1-3首)進行詩學闡釋與風格評析。出生年最早葉維廉(1937-),出生年最晚孫維民(1959-)。最後對「戒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整體評估,比較「戒嚴世代」與「笠詩社新世代」詩文本的審美差異,分析臺灣新詩「中堅世代」與前後世代的詩學關聯。
第六章〈「解嚴世代」詩人眾聲喧嘩〉。介紹「解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對16位「解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文本評介,出生年最早陳克華(1961-),出生年最晚黃岡(1986-)。最後對「解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整體評估,比較「解嚴世代」與「戒嚴世代」詩文本的審美差異,也對「詩」的時代風氣與文化位階進行反思。
第七章〈新詩文化周邊命題的考察反思〉。本章探索五個新詩文化周邊命題:詩集團、詩論爭、詩事件、詩現象、詩評論。詩集團:介紹重點詩社、詩刊的發展脈絡與文化風潮。詩論爭:簡述「現代主義論戰」、「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的論爭過程、文化內涵與影響。詩事件:歸納各個年代影響與助益「臺灣新詩」發展的重要事件。詩現象:分析非華語新詩創作的興起、網路詩書寫、新詩教育長期遲滯、臺灣詩壇的造神熱。詩評論:對詩評書寫與文學獎評審機制的諸種缺失嚴肅檢討。最後對臺灣新詩文化進行考察與反思,提示新詩文化重構之道。
分不清喜悅或悲傷
寫下的,沒有寫下的
在詩與歷史的相互孕育中肅穆誕生
滄桑的嬰啼太引人非議
無畏壓迫,悲憫凝視
強敵環伺,定靜淬鍊
以暴雨、血雨、黑雨,將臨的烽火之雨
為你命名
足下的沃腴田野,心底的動盪家園
拈香祝禱,垂首感恩的父老兒女
艱難苦楚的百年行腳
披瀝肝膽,扎根斯土,昇揚為詩
目錄: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