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城邦)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第一位女樹木醫師的行道樹追溯之行,探巡風土歷史、綠化危機、種植技法與都市微氣候之間的連結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第一位女樹木醫師的行道樹追溯之行,探巡風土歷史、綠化危機、種植技法與都市微氣候之間的連結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出版社: 麥田(城邦)
作者: 詹鳳春
譯者: null
規格: 14.8x21
裝訂: 平裝
頁數: 296
出版日: 20220801
ISBN 13 : 9786263102699
內容簡介: 一本兼具專業度、實用度與人文層面的行道樹之書
深入談論行道樹歷史起源、發展與維護,
還有都市環境、氣候等交疊造成行道樹生長的問題
樹木醫師詹鳳春的樹語錄–
「有時你挖開土壤,看到兩棵樹在地面上好像互不相干,但根系之間可以靠著一種特殊的菌根菌,傳遞水分和養分。」
「當你碰觸到植物的表面,它們都會感覺得到,植物也喜歡有人偶爾去摸摸它,和它說話,會刺激它們分泌賀爾蒙,因而長得更好。」
何謂行道樹?
道路、水邊、堤防邊、大道等為區別境界以列狀種植喬木,並以同一樹種、同型大小等間隔植栽。
一般主要為公共空間的複數共同體,並提供道路空間的舒適度與景觀提升。
行道樹的出現,最早是以道路旁綠地形式登場。行道樹與人類活動關係的歷史;可以追溯自道路邊設土丘以標記里程位置。然而,土丘長年受到風雨侵蝕,需不斷地修復。直到西魏軍事家韋孝寬,提倡以植樹替代土丘以避免修復之苦,也出現了種植槐樹,達到固土、遮蔽風雨的效果。
▲致力推廣「適地適木」
農作物培育需要注意風土環境,同樣的行道樹也需要!關注氣候、土壤與環境,栽種合適的樹種,而非隨意種植不合適的樹種,導致水土不服,例如:台灣從平地到高山都可見櫻花樹,這是非常不合邏輯,傷害樹木的事情。
▲天然養護樹木,盡量不用藥
濫用農藥是當前行道樹管理的重大弊病之一,無法治本只能治標。樹木醫師用先進的科技與愛樹之心診斷,以友善環境的自然療法醫治,例如砍除病枝、疏導、中藥浴、墊高根系,不隨意砍樹,也不任意使用農藥,護樹也尊重生態環境。
▲行道樹歷史+種樹專業技能知識
從中國、日本、台灣三地相互影響的行道樹歷史談起,以及歐美的行道樹種植概念如何傳播至東方,再談論行道樹的困境、栽種,與各種典故與專業種植知識。
▲豐富的台灣樹木醫案
雲林虎尾的老樟樹、阿里山賓館的老櫻樹、大溪大艽芎古道的八十歲楓香、草屯文化園區的鳳凰木,看見樹木醫生不辭辛勞上山入地,只為拯救呵護樹木的生命。
在每棵樹都擁有獨立的生命,但它們無法言語,需要人類靜下心且用心理解與聆聽。
樹木的根系於地下伸展,而枝條往天空伸展。在許多民族文化之中,地與天之間相連結為宇宙的軸線,而參天的樹木就是通往神之領域的道路
目錄:
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