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電出版-遠足文化
科技共和國:硬實力、軟信念與西方未來—Palantir 帕蘭泰爾的思想起源
科技共和國:硬實力、軟信念與西方未來—Palantir 帕蘭泰爾的思想起源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出版社: 感電出版-遠足文化
作者: 亞歷山大.卡普Alexander C. Karp、尼可拉斯.詹米斯卡Nicholas W. Zamiska
譯者: 周群英
規格: 15.4 x 21.6 x 2.7 cm
裝訂: 軟精裝
頁數: 320
出版日: 10/02/2025
ISBN 13 : 9786267523667
內容簡介: 矽谷最神祕、最具爭議的科技公司:Palantir 帕蘭泰爾
創辦人暨執行長卡普,親筆撰寫的思想宣言
★ 2025年最重要的商業思想之作 ★
★ 作者卡普為經濟學人年度CEO、時代雜誌百大人物 ★
當今矽谷已迷失方向,沉溺於滿足人類的原始欲望,
帕蘭泰爾證明,真正的科技價值,是解決時代的集體困境;
哲學家執行長卡普如何貫徹信念,將思想轉化為巨大的商業成功!
>不同於其他科技巨頭,帕蘭泰爾選擇解決國家級難題
當矽谷沉溺於打造「玩具國」,把最天才的腦袋和巨額資本,
投入到短影音、交友軟體和外送服務上時,
帕蘭泰爾選擇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帕蘭泰爾在911事件後創立,
被視為矽谷重新轉向國防的代表企業之一。
創辦人是本書作者卡普、與知名創業家彼得・提爾,
他們在伊拉克協助美軍預測路邊炸彈,在烏克蘭幫助政府整合情報,
這間公司的軟體強項,就是把凌亂數據連接成可執行的決策。
這間公司想解決的,不是消費者的欲望,
而是那些主流矽谷公司避之不及的麻煩問題——國防、情報與制度設計。
>帕蘭泰爾的成功,來自哲學與「工程思維」
帕蘭泰爾這條路徑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卡普的哲學背景。
這位法蘭克福大學哲學博士,頭髮凌亂,拒絕矽谷社交場合,不迷信估值與獨角獸。
與典型理工出身的矽谷創業家截然不同。他將哲學家的問題交給工程師回答:
在一個喪失信念的國度,該如何運用科技重新創造意義?
《科技共和國》是一份來自帕蘭泰爾的思想宣言。
本書揭示帕蘭泰爾如何將「工程思維」帶進治理現場:
拆解龐大問題、快速迭代解方、在第一線直接解決,
讓軟體成為制度設計的一部分。這讓帕蘭泰爾和主流矽谷的做法分道揚鑣——
不靠流量公式生存,而是把工程思維變成一種治理的方法論。
如果你只想了解一間企業的成功,請解讀它的獲利模式;
但若你想理解帕蘭泰爾何以成功,則必須解讀他們的思想。
*****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
PART1:軟體世紀(提出問題)
>本書指出,矽谷正將最優秀的人才與資本用於開發社群媒體和廣告等消費性產品。這導致美國在人工智慧等軍事技術上處於劣勢。作者認為,這是關乎文明存亡的路線辯證,因為當對手將AI 視為武器時,我們卻在優化廣告,這是一種自毀行為。
PART2:淘空美國精神(溯源)
>卡普認為,1960年代以來西方對自身文化與國家認同的系統性批判,雖然有其正當性,卻也在無意間淘空集體認同。這使得後來的科技菁英成為「科技不可知論者」,對宏大的國家發展失去信念。當信念出現真空,市場邏輯便趁虛而入,將創新能量導向個人主義的消費領域,導致人才與資本錯置。
PART3:工程思維(解決方案)
>卡普以自己的公司帕蘭泰爾為例,提出「工程思維」作為解決方案。這是一種反直覺的文化,組織像「蜂群」一樣去中心化,賦予前線人員決策權。他們崇尚務實、不從眾,敢於抵抗群體壓力,並堅持追溯問題的根本原因。正是這種文化,讓他們能夠應對軍事情報等不被主流矽谷青睞的複雜挑戰。
PART4:重建科技共和國(藍圖)
最後,本書主張將「工程思維」擴展至整個社會,重建「科技共和國」。他呼籲科技業應進入執法、醫療等公共領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政府也必須改革官僚體制,吸收矽谷重視成果、獎勵成效的誘因。作者總結,技術的重建最終依賴於文化的復興,社會必須重新擁抱集體目標與身分認同,才能維繫國家的長期競爭力。
目錄:
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