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驚奇:華盛頓如何形塑自己成為革命的象徵、共和國的領袖
時代的驚奇:華盛頓如何形塑自己成為革命的象徵、共和國的領袖
出版社: 人文社群出版
作者: 約翰.羅德哈莫(John Rhodehamel)
譯者: 陳信宏
規格: 14.8x21
裝訂: 平裝
頁數: 320
出版日: 20191111
ISBN 13 : 9789869817608
內容簡介: 時代的驚奇
美國的開國元勛中,只有華盛頓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約翰.亞當斯是哈佛畢業、麥迪遜是普林斯頓、漢彌爾頓是哥倫比亞、傑佛遜則是威廉瑪麗學院。富蘭克林雖然也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然而博學多聞,而且是成就非凡的發明家。)華盛頓甚至沒有去過文化的歐洲,也不懂當時政界、文化界通行的法語。擔任總統期間,法國政府曾經邀請他訪問,他拒絕了,因為國家元首不會說法文,實在太難堪。他主持制憲會議的時候,從來沒有發言,當時的日記載的多為飲茶和宴會活動,也沒有片語隻字是關於憲政議題的個人意見。當他的革命同志熱情地辯論憲政議題,他幾乎毫無想法。
然而這些一時俊彥的開國元勛,卻一致尊奉他為革命的象徵,服膺他為共和國的領袖。沒有人公開批評他、挑戰他。為什麼?他當選第一任共和國總統,獲得選舉人團全數的同意,沒有反對票、也沒有棄權票。經過四年執政,連任的選舉同樣獲得選舉人團的全數同意票。為什麼?
華盛頓雖然沒有機會受良好教育,卻在年輕時代就野心勃勃,好幾次希望加入英國軍隊成為職業軍官,總是被輕蔑拒絕而未能如願。可是他終究成為新誕生的共和國最高領袖,而且為世界所景仰。他是如何做到的?
華盛頓是有軍功,可是他並非如拿破崙一樣的軍事天才,戰術和戰略上都毫不出色,也沒有打贏過漂亮的勝仗。他在政治上的成功並非由於軍事上的貢獻,而是他不斷塑造自己的結果。
本書描述華盛頓如何敏銳地感應時代的精神以及民眾的期待,並且在一生中如何讓自己的形象和作為,適應時代的精神。以下的故事最能顯示華盛頓形塑自己形象的用心。獨立戰爭即將結束時,人民對軍隊、特別是華盛頓未來的動向,充滿疑懼。英軍尚未撤出紐約,華盛頓的部下就集會成立「辛辛那堤協會」,選出華盛頓為第一任會長。辛辛那圖是古羅馬時代的名將,當外患來臨,他接受國家託付出面領導軍隊拒敵,擊退敵人之後,他將權力交還元老院,回家種田。華盛頓的用意非常明顯:用這個故事、這個社團的名稱告訴他的同胞,不用擔心將權力交給他,他絕不會奪取權力、濫用權力。
他當總統的時候,美國人在心理上尚未認同一個統一的國家,於是他風塵僕僕搭馬車分三次將新建立的國家周遊一遍。當時那是非常不舒服、甚至艱困的旅行。他希望人民親眼見到合眾國的總統,能因此產生對國家的認同感。他每到一個城鎮,一定在城外下馬車騎上他著名的白馬進城。此舉顯然是為了提醒國人,他領導獨立戰爭的功勳。
華盛頓之所以成為偉大的領導者,全在於他強烈的歷史意識。他理解他所處的時代人民的期待和想像,也讓自己成為時代的象徵。因為他代表時代的精神象徵,使得眾多傑出的開國元勛都服膺他的領袖地位。如果政治人物有如他的歷史意識,能夠在特定的時代中扮演時代需要的歷史角色,他們的行為、操守、和表現將何等的不同。
政治領導人的欠缺是全球性的現象。領導力的培養無法透過手冊或充斥市場的「領導學」書籍和課程,只能經由傑出領導者的模範,從領導的典範中獲得啟發。
目錄: 時代的驚奇:華盛頓如何形塑自己成為革命的象徵、共和國的領袖
作者簡介: 約翰.羅德哈莫(John Rhodehamel) 約翰.羅德哈莫曾任華盛頓故居維農山莊檔案管理員及杭亭頓圖書館(Huntington Library)美國歷史手稿典藏管理員。著有《偉大的實驗:喬治.華盛頓與美洲共和政體》(The Great Experiment: George Washington and the American Republic),合著有《世界最後與最大的希望:亞伯拉罕.林肯與美國的承諾》(The Last Best Hope of Earth: Abraham Lincoln and the Promise of America)。編有《喬治.華盛頓文選》(George Washington: Writings)及《美國革命:獨立戰爭期間文選》(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ritings from the War of Independence)。羅德哈莫現居美國加州紐波特(Newport)。
陳信宏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聯經),《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先覺),《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網路與書),《經濟學好厲害:如果沒有誤用的話》(衛城),《童年人類學》(貓頭鷹),《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衛城),《愛的進化論》(先覺),《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衛城),《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衛城)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