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麥田(城邦)

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裡找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裡找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定價 HK$128
定價 售價 HK$128
銷售額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出版社: 麥田(城邦)
作者: 艾琳.A.賽克Erin A. Cech
譯者: 黃文鈴
規格: 14.8x21
裝訂: 平裝
頁數: 384
出版日: 20221003
ISBN 13 : 9786263102934
內容簡介: 跟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樣失控的,
是「追隨你的熱情」?

為什麼追求工作的理想熱情,反而導致失敗以及造成社會不平等?

每當談到有關職涯選擇時,「追隨你的熱情所在」是一句常見的口號。彷彿只要這麼做,就是一條充滿光明的道路,能避開或吞下所有受薪階級工作中的苦。這款「熱情至上」的信仰儘管充滿吸引力,卻並非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得救贖。
美國新銳社會學家賽克揭露「熱情法則」背後的巨大的陰暗面:這個想法如何營造出一種文化的正當性,能夠合理化並再生產出被剝削、過勞的白領階級勞動力,並因而更廣泛地強化了階級、種族和性別不平等。

建立在「資本主義需要的理想勞工型」與「美國文化期待表現出自我」這個矛盾的命題張力上,作者透過訪談大學學生、從剛畢業初入職場的學生與職業顧問,美國勞工調查以及實驗研究資料等,解釋為何「熱情法則」是如此吸引人卻虛幻不實,宛如選擇職業時的緊箍咒語,特別受高等教育的人會深陷於此。「追隨你的熱情所在」前提建立在中產階級的安全網和跳板,同時懲罰同樣著迷於此熱情,但卻沒有這些條件的第一代、勞工家庭出身年輕人。這項緊箍咒語帶來的連鎖效應,在於破壞「受高等教育」作為社會與經濟流動的途徑。此外,「熱情法則」同樣餵養著過勞、鼓勵白領勞工忍受不穩定的工作,以及欣然吞下犧牲時間、金錢與休閒,而這全都是為了追求熱情,雇主們則渴望著(但卻不願以酬勞換取)求職者們的熱情。

這本書主旨在於探問: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透過這本書的實際研究,希望能讓所有公民、教育者、高等教育管理層與產業領導者們重新思考,究竟我們對一份「好工作」或甚至「好好生活」的想像,到底是什麼模樣。


推薦導讀╱推薦人(暫定):

劉揚銘∣自由作家。
商業雜誌編輯出身,上班七年之後身心過勞,因而辭職放浪整年,期間決心成為不受雇的自由工作者,獨立生存至今九年。以寫作與編輯專業維生,在創作與賺錢間找平衡,目標是陶藝家河井寬次郎名言:「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二○一九年在瀨戶內海小鎮尾道居住兩個月,體驗移地工作與旅居生活,持續研究上班受雇以外的生活方式。

林文蘭∣清大社會所副教授
蔡瑞明∣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巫麗雪∣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曹新南∣1111人力銀行 社群中心執行長
趙思怡∣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好評推薦:

扎實研究與流暢書寫,這本作品探問美國信仰裡「尋找自我」的重要命題。熱情法則讓我們能夠忍受機會不平等,甚至讓我們自我合理化這個現象。文化社會學家與每個領域的教育家將不斷閱讀、分享並且討論這本書。
–Mitchell L. Stevens, Stanford University

透過豐富的資料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此書展露一個我們如此熟悉親近的念頭:追求我們心之所嚮,這件事如何再製不平等的體制,而且可能根本不值得我們犧牲時間、金錢與休閒生活。這是一本所有研究不平等的學者、職涯顧問,以及所有向年輕人提供意見的人的必讀之作。
–Shelley J. Correll,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by courtes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tanford University

這是一本兼具文化評論與社會階層研究的作品。並不是每天都能有作者發現一件新事物,兼具值得大家關心但又同時潛藏在習以為常的文化當中。作者讓我們得以深思:究竟大學生對生活與職涯的想像為何,以及他們到底從同儕與顧問間得到了什麼樣的觀念與建議。
–Jerry A. Jacobs, Professor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正值COVID-19疫情讓更多人重思工作與人生的意義,對於那些希望職涯能有些變化、思考著該如何做職業選擇與工作應當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的人而言,這本書提供相關的洞見。這本書也推薦給那些會形塑其他人職業選擇的人,像是教育者或職涯顧問等;影響勞力市場裡人們職業結果的人,像是人資與組織領導者;以及擁有權力改正結構性問題的政策決定者。推薦給對職業、熱情、工作意義、隔離與不平等有興趣的社會科學家。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目錄:
作者簡介: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