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張出版-遠足文化
飲食文學名家M.F.K.費雪的飲食之藝【限量書盒經典珍藏版(全五冊)】附:台灣飲食作家導讀別冊
飲食文學名家M.F.K.費雪的飲食之藝【限量書盒經典珍藏版(全五冊)】附:台灣飲食作家導讀別冊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出版社: 二十張出版-遠足文化
作者: M.F.K.費雪M.F.K. Fisher
譯者: 傅恩臨
規格: 14.8x21x10.7 cm
裝訂: 平裝
頁數: 1424
出版日: 10/02/2025
ISBN 13 : 9786267662908
內容簡介: ❝限量書盒經典珍藏版❞
收錄別冊「食欲是愛與記憶」
──莊祖宜、洪愛珠、盧怡安、毛奇、Liz高?雯──
五位台灣飲食作家專文導讀
抒發自身胃口,為全人類而寫,
影響歐美兩陸、以及後世無數寫作者的飲食作家!
★「人生在世若非吃不可,何不吃得優雅、吃得津津有味?」
以感官而慧黠的散文撼動飲食文化
╲THE ART OF EATING╱
飲食文學傳奇──M.F.K.費雪──寫作生涯集大成之精華
「在美國,我不知道有誰能寫出更好的散文。」──W.H.奧登,詩人
「費雪的奇言妙語,實在令人欣喜。」──茱莉亞.柴爾德,美國名廚
「她感性且優美地闡明食物與文化深刻的關係。」──愛莉絲.華特斯,餐廳「帕尼斯之家」創辦人
「我從費雪身上學到關於寫作的一切。」──蜜雪兒.桑娜,《沒有媽媽的超市》作者
---------------------------------------------------------------------------------
M.F.K.費雪打破二十世紀初以營養學為導向、商業色彩濃厚的飲食書市場,成功地將記憶與文字融合,成就了獨屬於自己、無可比擬的寫作風格。換言之,她是當代飲食文學的傳奇,在百物匱乏的二戰期間,提供夾雜人情溫暖與趣緻的菜譜,讓人看見食物背後的日常情感、個人與集體的聯繫,以及時代下的生命哲理。
《即刻上菜》、《牡蠣之書》、《如何煮狼》、《我的飲食歲月》、《美食家的人生字典》為費雪寫作之精華,於一九五四年集結成《飲食之藝》出版,多年來蔚為飲食文學之經典,至今仍不斷再版。
影響歐美兩陸、以及後世無數寫作者的飲食作家,為全人類而寫,費雪的飲食書寫不只在乎終極之吃,也心懷食材尋找、烹調過程、同桌共餐之樂,敬邀讀者觀照內心渴望,享受飲食之美。
---------------------------------------------------------------------------------
█全五冊內容介紹:
《即刻上菜》
(Serve it Forth, 1937)
──首部作品,重新定義飲食文學──
餐桌上有食物,用餐過程充滿選擇,還有那位吃飯的人──
細數文明進程中形形色色的飲食習慣
吃是人類一生的信仰
嘖嘖稱奇的美食趣聞,念念不忘的食物記憶。飲食書之於費雪,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關於吃的內容,二是關於吃的方法,三是關於吃飯的人。吃是必要之事,如何吃得聰明則是一門藝術,而書寫飲食或許在於融會貫通,外加一點對生活的好奇與敏銳。
飲食文學名家M.F.K.費雪從西元前三千年的埃及、希臘與羅馬,一路穿越至二十世紀的美國,細數人類史上一連串或有趣或嚴肅的飲食實踐。不管是羅馬人總備有催吐劑的奢靡宴會、法國凱薩琳王后的義大利廚師掀起的味蕾震撼,抑或是啜飲黑湯的斯巴達勇士、尋找松露的法國女獵人……費雪信手拈來、旁徵博引。她談論飲食知識與趣聞,介紹古今往來的美食典籍,同時在故事之間穿插她的口腹之欲與樂、她造訪過的餐廳、遇見過的美食家,乃至她對獨自用餐、中年發福、理想廚房的模樣等等話題的奇思妙想。
《牡蠣之書》
(Consider the Oyster, 1941)
──飲食史上第一本獻給牡蠣的情書──
生吃、熟食、用作調味或餡料──
牡蠣是千變萬化的多汁情人
然而,第一個吃牡蠣的人真是勇者!
一點點的偏愛,一點點的飢餓,交織出不可抹滅的飲食記憶。牡蠣是飲食文學名家M.F.K.費雪一生摯愛,自十六歲初次嘗到牡蠣的滋味開始,直到人生盡頭,胃口盡失的她也絕不放棄吃食牡蠣的每一次機會。
從牡蠣性別不定的生物特性、紐奧良百年餐廳的祖傳名菜、第戎路邊攤販的現剝牡蠣,到古今中外人們對牡蠣之催情功效的深信不疑,乃至千奇百怪的食用方式與五花八門的食譜……費雪頌揚牡蠣這一海洋生物的奇妙成長,寫人和牡蠣之間的傳說與故事,亦召喚心靈中的美食記憶,如童年週日晚餐桌上那鍋暖心的牡蠣燉湯、母親就讀寄宿學校時夜半所吃的牡蠣麵包。
《如何煮狼》
(How to Cook a Wolf, 1942)
──永不過時的料理精神,二戰下的機智烹飪指南──
在困頓的日子裡喚醒味蕾,在有限預算與食材中挖掘樂趣──
飲食是文明的最後一道防線
貧窮是狼,飢餓也是狼
莎士比亞說,食欲是一匹無所不在的狼。面對戰時的經濟匱乏,飲食文學名家M.F.K.費雪從廚房中篤定地轉身,直視那匹在她門口東聞西嗅的餓狼──巧婦或許難為無米之炊,但人既然非得吃東西才能活,她便想尊嚴地吃,吃得優雅、吃得津津有味。
本書是費雪寫作生涯代表作,出版於一九四二年,正值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民眾面臨嚴峻的物資緊縮。書中各章皆是實用指南,例如「如何煮水」、「如何餓中作樂」、「如何祈求和平」,面對戰時的民生窘迫,費雪並不煽情,而是務實地為每個「如何」提供見解,亦針對時下流行的飲食觀提出針砭,從而闡述「吃」不應成為乏善可陳的例行公事。
《我的飲食歲月》
(The Gastronomical Me, 1943)
「這是我所寫的第一部真正的作品」
──從飲食之藝到生活之藝,首部親筆自傳──
看著碗裡的食物,誠實面對自己的渴望,心便得到滋養
只專注於美食,不談把它吃下肚的女人與她的胃口──
未免太過無趣!
迷人的是食欲,珍貴的是時間,一頓飯的菜餚內容總在其次。M.F.K.費雪是飲食文學大家,人們問她,為何要寫食物、寫這些吃吃喝喝的事情?為何不像其他人一樣,寫點關於權力、安全感和愛的種種掙扎呢?她的答案是:很簡單,她會餓。但原因不只如此。
在本書中,費雪從童年時期寫起,回顧人生中難以忘懷的餐時記憶,記錄一路走來的口味成長。她談論自己,亦著墨於身邊的人,如外婆在夏日動員眾人熬煮果醬,與父親和妹妹在溪邊野餐,在第戎與第一任丈夫慶祝結婚,謝布爾邀請她在午夜時分享魚子醬,還有那些旅途中相遇的寡婦、學者、船長、餐廳侍者等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人生起起伏伏,而食物始終穿插交織其中,見證她從愛吃的孩子、熱戀中的女人到成為享受獨自用餐的美食家。
《美食家的人生字典》
(An Alphabet for Gourmets, 1949)
──從A到Z,組成「費雪」的飲食關鍵字──
如何常保胃口?如何自在地吃?如何擁有完美的一餐?
為飢餓的自己辯護
「這本書就是我,喚醒我記憶中的饗宴」
剛剛好的食欲、機智的談話與順暢的消化,築構美好的用餐時光。飲食文學名家M.F.K.費雪看待飲食之事,首先關注的是飢餓本身,以及餓著肚子的人。食物、安全感與愛是人類三大基本需求,當餐食經過選擇、胃口獲得改善、感官迎來啟發、記憶停駐味蕾,生活便不可能黯淡乏味。
按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順序,費雪細數飲食當中的食材講究、調味計量、吃食當下的氛圍與感觸,從而闡述對於美食的信仰。A是獨自用餐,舒適而帶點厭世的獨處勝過胡亂湊合的趣味相投;F是家庭,時而快樂、時而多愁善感、時而是種折磨;G是暴飲暴食,總沒人願意承認自己貪食,卻都曾偷偷大吃特吃;R是浪漫,美食向來與浪漫相關,還有那些生命中的人。
目錄:
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