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產品資訊
1 / 1

麥田(城邦)

藝術家之死:在資本主義和零工經濟的夾殺下,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

藝術家之死:在資本主義和零工經濟的夾殺下,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

定價 HK$142
定價 售價 HK$142
銷售額 售罄
結帳時計算運費

出版社: 麥田(城邦)
作者: 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
譯者: 游騰緯
規格: 14.8x21
裝訂: 平裝
頁數: 448
出版日: 20220503
ISBN : 9786263102156
內容簡介: 你覺得自己很有創作天分?你覺得數位時代正好讓你大展長才?
想從事「藝術」這一行,就要先知道藝術家都是怎麼死的。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把作品做出來,藝術家也不僅僅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詩集還能用NFT的形式上架出售。
但是當人人都可能是藝術家,就代表人人都不夠格稱為真正的藝術家。

二十一世紀是創作最好的年代,
但也是「大寫的藝術」(Art)面臨危急存亡的時刻。

這是一本探討藝術與金錢、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的變化如何「反過來」改變藝術的書;
這也是一本關於藝術家的書,包括音樂家、作家、視覺藝術家、電影與電視製作人,探討他們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體系中生存,或者說,掙扎求生存。

在數位年代,你所聽到關於藝術家的生活只有兩種版本。一種是矽谷的版本:
「要成為藝術家,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年代了,
你只需要一台筆電、一間錄音室、一隻iPhone或攝影機就能創作。
創作藝術幾乎沒什麼成本,透過網路平台發行作品也是免費。
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創作者,只要發揮你的創作力並發表作品,你就有可能一朝揚名天下。」

另一種版本,則是專職藝術家的肺腑之言:
「沒錯,你可以把你的作品放到網路上,但誰會付你錢?
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那就沒有人是真正的藝術家。
創作藝術需要多年的犧牲奉獻全心投入,這樣的過程需要很多支持,特別是『金錢』支持。
若當今對藝術的定義與消費方式沒有任何改變,很多創作將逐漸萎縮。」

如今許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消費藝術,卻對藝術家在當代經濟中的困境視而不見。
大量的「藝術」被製造出來,數量之多,前所未見,成本也更低廉。
對於藝術消費者來說,這真是最好的時代––如果你不把「質」與「量」等同視之,
也不去思考供應鏈另一端的工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就會覺得最好的時代莫過於此。

我們首先有了速食,然後有了Zara等快時尚,現在則迎來了快藝術:
快音樂、快文字、快影片、快攝影、快設計與快插圖,廉價製造,匆匆消費。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狼吞虎嚥,而我們需要捫心自問的是:
這些藝術產品還剩多少藝術的本質?
當製造真正夠好的藝術的創作者都被免費上架的產品打敗之後,什麼樣的藝術會留下來?

藝術與文化評論家、《優秀的綿羊》作者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在本書裡對140位來自音樂、繪畫、寫作、電影的藝術創作者做出訪談,他告訴我們,創作者正處於重大的轉變時刻。如果藝術家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受貴族雇用的畫匠、在十九世紀是無拘無束的波西米亞人、在二十世紀是某種專業人士的話,在二十一世紀,藝術家最迫切的就是面對零工經濟下,自身作為一個約聘勞動者的金錢問題。

對於藝術創作,人們可能會說,如今有更多賺錢方式,但也有更多人在搶這少少的幾塊大餅。與此同時,以前那些舊機會所付的錢變少了;新機會則往往幾乎要你無償工作,直到你哪天飛黃騰達。零工經濟下,舊有的全職工作很多都變成專案制或約聘制。至於成本,藝術創作的製作和發行現在可能很便宜,或甚至免費(有很多平台可以上傳作品),但這不是創作藝術的兩個主要成本。兩個主要成本是:
(1)在創作過程中存活下來(維持基本生活開銷);
(2)首先,先成為一名藝術家(這意味著在相關領域知識要先有所獲得,也就是說,必須拿到MFA學位,因為能給予藝術家支持的很大一部分來自學術單位的資源挹注,但如今岌岌可危)。

這兩方面的成本都在飛漲,結果就是「中產階級藝術家」這個階層正在消失,跟整個社會的中產階級消失掛勾在一起。雖然成功藝術家本來就少,自古至今皆然;但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面臨的是全新的經濟危機,這個危機叫做「即使你是『成功』藝術家,也很可能還是窮到脫褲」。

怎麼可能?但事情已經發生。藝術經濟的問題所涉及的專業完全超出了藝術範疇。要修復藝術經濟,就需要修復整個經濟。這意味著藝術家必須集結起來,必須直面銷售問題,開始認真把自己的藝術當成一門生意,而不是輕飄飄的「藝術」,而有些人已經開始行動。藝術家不僅僅是工人,也理當是微型的資本家:在公開市場上生產和銷售他們的作品的人。在本書中,作者試圖透過眾多藝術家的分享,剖析創作者該如何眾志成城,爭取並完善自己的權益,甚至在Google等數位利維坦的夾殺下,走出一條血路。

目錄:
作者簡介:

查看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