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對東亞的影響
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對東亞的影響
出版社: 麥田(城邦)
作者: 川島真、土屋由香、小林聰明主編
譯者: 周俊宇、陳柏傑、蔡傳宜
規格: 14.8x21
裝訂: 平裝
頁數: 360
出版日: 06/01/2023
ISBN 13 : 9786263102514
內容簡介:
l 京都大學土屋由香、日本大學小林聰明、東京大學川島真日本著名外交史學者主編
l 集結日、美、中、韓、台灣的學者觀點,第一本從「知識文化」角度書寫的「外交史」
因應冷戰時期特殊的國際情勢,大國「美國」在維持國際情勢平衡,又想以各種非軍事方法對抗共產勢力,因此在東亞各國有各種不同的因應方法。其中,以「知識」做為外交手段,是當時與各國外交的「特色」之一。本書以美國在冷戰時期在東亞各國的所做的「文化個案」為例,探討這個特殊的外交手段與形式。
第一篇:冷戰時期的學術建構
第01章 冷戰時期臺灣的中國研究與美國:以福特基金會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支援為例╱川島真
福特基金會在冷戰期間提供東亞國家經濟援助。但尚未有研究探討資金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本章以台灣的學術重鎮中研院近史所為例。說明當年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中央研究院的近代史研究所透過培訓青年學者、設立圖書館和出版,發展其成為一個近代中國研究的中心。其次,在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下,中央研究院曾被批評接受福特基金會的資金,導致當時的所長郭廷以離開台灣前往美國,郭廷以也因此捲入政治風暴。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對美國進行「文化影響活動」,尤其是為了塑造美國學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識並促進漢語教育。當時的中華民國與中國在檯面上下都在競爭,中華民國的漢學研究雖然有美國資金,但也因郭廷以的支持,派中研院的研究員到美國,讓臺灣的研究能輸出美國。美國對東亞的援助計畫無論是國家贊助還是私人贊助,都具有其重要性。
第02章 冷戰時期的合作:美國的日本學(1945-1960)╱米蓮.金絲伯格.卡迪亞(Miriam Kingsberg Kadia)
冷戰初期(194-1960)有一群在軍隊或海軍學院學習日語的美軍,他們1945年至1952年在美國占領日本期間任職,他們成為美國人理解日本的先行者。,這種理解在今天繼續引起共鳴。本文使用最新發現的檔案資料來論證,正是這群懂日文的翻譯者,使得戰後早期美國人研究日本成為可能。日本的大學和其他機構接待了美國學生,將他們納入當地的知識網絡,並為其工作提供了教學機會和其他資金來源。日本和美國研究的綜合形成了冷戰時代美國對日本知識的基礎
第03章 一九六○年代日美間的「近代化」論爭:圍繞價值體系與歷史認識的斷層╱藤岡真樹
本章討論1960年代日本和美國近代化理論的討論,闡明了兩國之價值體系與歷史認識存在一些差異。從「箱根會議」這場日本開始接觸美國的會議開始談起。有學者指出,「箱根會議」是要讓日本研究者自覺「當代日本史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與亞洲其他任一大國相較,日本在現代化上甚為成功。同時透過一九六○年代「現代化論」的資料,檢視日本與美國日本學研究者的思想共振。
第04章 一九四○年代後期美國有關朝鮮知識的形成與動力:韓鮮╱韓國研究初期的馬科恩夫婦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小林聰明
本章重點介紹喬治·麥卡菲·麥凱恩(George MacAfee McCune)和他的妻子伊夫琳·貝克爾.麥凱恩(Evelyn Becker McCune)在美國建立韓國研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儘管麥凱恩對韓國的興趣來自學術目的,也來自美國的戰爭努力,但他幫助將韓國的韓國研究非軍事化和制度化。戰後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他的努力。
第二篇 冷戰時期的科學知識
第05章中國原子能研究的萌芽:在內戰與冷戰之間╱佐藤悠子
本章探討了中國原子能研究的早期歷史,並描述了在海外受過教育的中國國民黨,共產黨和中國科學家之間的政治。在南北戰爭和冷戰之間,科學知識為國民黨提供了各種力量。共產黨員和科學家。有前途的科學家被共產黨人視為金蛋,原因是他們在國民黨統治下享有獲取外幣的特權。民族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都接觸並保護了著名的科學家,將他們從海外帶回中國大陸或台灣。
第06章 密西根紀念鳳凰計畫與台灣:美國公立大學的對外原子能技術援助╱土屋由香
本章探討了密西根紀念鳳凰計畫(Michigan Memorial Phoenix Project)原本是密西根大學為核科學研究人員提供的校園內援助計畫,之後成為政府簽定的援助外國計畫。透過使用此計畫對台灣的援助作為研究,主要展示了美國技術知識的霸權和難以捉摸面向。
第07章 黃昏帝國的科學知識:去殖民化時代的英國原子能外交╱友次晉介
本文就英國初期獨自發展原子能的路程進行概述。接著,與美國的情況稍微不同;美國是企圖藉由推動為了和平的原子能的合作向共產主義政治體制展現出西方陣營的優越。英國則是希望在被視為其傳統勢力範圍的區域內,透過最小限度的代價來維持自身威信。為了實現此目標,英國尋求整合中東地區必要的地緣政治戰略來推展為了和平的原子能使用的合作。此外,本文同時想要釐清,在這段時期,英國試圖透過提供「知識」的方式在將來的國際原子能市場中建立灘頭堡。
第08章 非武裝軍事區的再發現:非武裝軍事區生態調查中的科學政治╱文晩龍
本文將追溯非武裝軍事區生態調查,這個起源和柯立芝有關的韓美合作計畫的歷史,並闡明韓國與美國生物學者在其中所展現的不同立場,以及在立場上保持距離的北韓對非武裝軍事區的看法,同時,也藉此指出,在推動協助生產被視為客觀性知識的科學知識計畫時,由於過程中,執行者之間的不同看法及處理方式,而未能達成最初期望的目標。目前為止,已有許多冷戰背景下所發展的南韓科學技術事例受到研究,筆者以生物學這個特定領域為對象,並以屬於一九六○年代公共外交一部分的美韓科學研究計畫為中心,為加深理解冷戰和韓國科學的關係上添上一筆。而涵蓋在軍事冷戰與文化冷戰範疇下的非武裝軍事區生態調查,在國際合作所推動的科學知識生產過程中,其所展現的活力,也是值得探索的事例。
第三篇:冷戰中的知識實踐
第09章 開發的殉教者:台灣農業援外工作與越南共和國(1959-1975)╱林于翔
一九五九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首次派遣援外農業技術團至越南共和國。此援外計畫起初規模有限,主要協助作物改良及農會組織,但當一九七五年越南淪亡時,台灣的援外工作建構出國民黨專制政權重新定義台灣世界地位的全球性計畫。本文將藉由台灣農技團團長的報告、台灣技術人員的口述歷史採訪、台灣與越南的政策文件,以及國民黨和海外華僑出版的視覺與政治宣傳資料,來探索農技團在越南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農業發展成為中華民國展現台灣農業科學與農村現代性成功的平台。台灣技術人員展示出高產量作物、大而多汁的綠色蔬菜和合理化的農具,同時,台灣農技團在農會組織上的專業知識亦彰顯其農村根源,而這些農會組織吸引欲與越共對抗的越南領導階層注意。這些成功與犧牲,使國民黨政權將中華民國描繪成領導開發中國家的全球先鋒,而這些都是為了確保其身為開發主義政權在國內的合法性。
第10章 在「美援」下交會的台灣高等教育與「僑生」教育:以政治大學新聞系為焦點╱藍適齊
在冷戰期間,美國大力支持東亞的新聞教育。首先是日本,韓國和中華民國(台灣)。本文將重點介紹1950年代美國支持台灣新聞教育的發展,並考察美國支持的新聞教育的效果,特別是結合「中國海外」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的教育也是在1955年至1965年之間得到美國援助。本文重點關注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發現,雖然一些在新聞媒體工作的校友幫助執行了美國、中華民國和東南亞等國家(例如馬來西亞)的反共聯盟制定的思想議程,但其他人則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並反對。此外,除了政治領域之外,政大新聞系校友在造新聞學教育以及東南亞的新聞學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11章 冷戰、美國海外教育交流與香港新聞傳播學的興起╱張揚
一般認為,一九六五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新聞系是香港開始現代新聞和傳播教育的里程碑。它的建立與美國文化事務的官方機構、私人基金會和美國學者都有密切相關。此後,香港浸會大學成立了傳播學系,中大新聞系也擴大為新聞與傳播學院。可以說,美國官方和私人組織一直在關注和資助香港的新聞和傳播教育,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資料和輔助設施。在課程設計,學科思想和新聞道德方面,香港的新聞和傳播教育也受到美國學術界的深刻影響。因此,香港已成為從美國輸出教育思想和價值觀的成功典範。
第12章 美國教育交流計畫與冷戰時期韓國新聞的美國化╱車載永
當韓戰因停戰協議而停火後,美國自一九五○年代中期起,為使南韓重建並走向美國式近代化,推動了多樣化的支援計畫。在此過程中,以南韓記者為對象所實行的教育交換計畫,可說是達成了部分目標。通過這項計畫,美國不僅在南韓新聞業界培養出親美人士,同時至少在制度層面上,引導南韓新聞業界走向美國式的近代化。然而,在新聞業中可稱為美國式近代化核心、奠基於客觀新聞報導方式的媒體專業素養文化,在移植上卻只能評為失敗。前文提過,相較於單純地傳達事實,韓國記者傳統上更傾向重視意見發表。再加上一九六○年代後,他們又面臨獨裁政權規制以及動員的局面,因而要原封不動地接受以核實事實為基礎的美式客觀報導方式,或遵照參考美國報業編輯協會的倫理綱領等所訂立的倫理綱要改變行為方式,可說是相當困難。
第13章 占領期日本人記者的美國招聘計畫與新聞教育╱記者培育的各種現象:洛克菲勒基金會、哥倫比亞大學、GHQ民間情報教育局╱小林聰明
本章希望透過分析有關日本人記者的美國招聘計畫達成幾項重要目的。第一,查明上述尚未充分釐清的美國招聘計畫的實際情況,填補GHQ佔領期新聞教育及記者培育相關研究的空白,並對研究成果的累積有所貢獻。第二,有關佔領期的相關研究很容易變成以軍方或政府的觀點來進行理解,對此,本章將提供透過民間財團這樣的嶄新視角,深化佔領期相關研究的內容。第三,對於美國在韓國、台灣、香港所支援的新聞教育或記者培育的相關研究討論,從「日本」這個區域的層次,以及最一開始支援計畫,也就是這個可稱之為「原點」時間的層次,提供進行比較研究的素材。
目錄: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