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市集(城邦)
台灣美食圖鑑:100+種在地美食,發現記憶最深刻、最動人的台灣人情味
台灣美食圖鑑:100+種在地美食,發現記憶最深刻、最動人的台灣人情味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出版社: 創意市集(城邦)
作者: 王意馨Leslie Wang
譯者: 0
規格: 14.8x21
裝訂: 平裝
頁數: 320
出版日: 09/21/2023
ISBN 13 : 9786267336281
內容簡介: 從在地出發,
透過旅行、透過味蕾的體驗,
將台灣從北到南的城市特色口味、食材物產記錄畫下,
一筆一劃,是各地風土、人文歷史、情感交流,
也是值得被保存的台灣味生活日常。
有各地獨有的代表美食:例如牛肉麵、小籠包、割包、台南意麵、吉古拉、粄條……等的歷史演變,亦有美食路線和店家地址,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直接出發、品嘗在地美食。
滷肉飯的口味、名稱南北各異,在北部、中部稱為滷肉飯,是用刀切碎後去滷的;在南部則稱作肉臊飯,是用機器絞碎後滷。滷肉飯在南部通常指的是大塊的滷三層肉(五花肉),而北部稱此為爌(焢)肉飯。
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味道及做法,例如南部的滷肉飯少不了白胡椒。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覺得最好吃的滷肉飯,台北有好幾家老字號滷肉飯如金峰滷肉飯、丸林滷肉飯、大稻埕滷肉飯、三重大今滷肉飯等,常常座無虛席,還有小時候常吃的連鎖鬍鬚張滷肉飯。一般滷肉飯會附上醃醬瓜、醃蘿蔔等醃漬物以解油膩的口感。
割包有台式漢堡之稱,用蒸的麵皮夾著肉而成,因外型像老虎銜著肉,原名稱也有「虎咬豬」的說法。割包原叫刈包,刈是割開的意思,閩南語發音為「掛包」,因為其麵皮原先不是直接上下分離的形式,而是要將包仔中間割開一半才能夾入餡料,後來才演變成直接分開的形狀。
割包的外皮是用蒸的,內餡的滷三層肉通常肥瘦參半,加入酸菜解油膩,無糖花生粉除了提香之外還可以吸收滷汁,最後加入香菜使組合完整。花生粉加香菜的組合是台灣小吃很常見的風味組合,這樣的風味組合很獨特也能依照個人喜好做調整,像是公館的「藍家割包」,就可客製化、調整肉的肥瘦比例,如肥、瘦、綜合、綜合偏瘦、綜合偏肥等五種組合供你選擇,因此即使是外國人也能樂於嘗試。
沿著鍋邊烘烤的餅格外酥香焦脆,上頭灑滿白芝麻,先咬開一小塊,讓它散熱後,吸取醬汁,再慢慢咀嚼裡頭的蔥肉餡。胡椒餅內餡是有肥、瘦的豬肉,蔥花、大量胡椒粉,及店家特有香料祕方。
製作方式與福建光餅類似,福建沿海自唐朝以來開放海口與當時的阿拉伯通商,伊斯蘭教在福建沿海散布開來,帶來中亞常見的貼鍋烤餅烘焙法,成為胡椒餅的前身。這種製作方式傳說源自中東的「饢」,就是將麵團黏在鍋邊烤成的餅。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包著豬肉餡的胡椒餅也被福州移民引進台灣,據傳胡椒餅的名稱是誤傳,原稱作「福州餅」,但閩南語發音類似胡椒餅,恰好肉餡內有「胡椒」入餡,因此「胡椒餅」這個名稱就在台灣流傳至今。
目錄:
作者簡介:
